中國式藏家與中國式收藏

John
John
2013-12-23 14:59:25
來源:風尚觀察

今年的歐洲古董藝術博覽會依然是歐美藝術品的天下

今年的歐洲古董藝術博覽會依然是歐美藝術品的天下

荷蘭有個小鎮(zhèn)馬斯特里赫特。每年3月,歐洲古董藝術博覽會(簡稱TEFAF)都要在這里舉辦,至今已經二十六屆。這個博覽會,號稱“沒有圍墻的博物館”,上下五千年文明精粹盡在這里展現(xiàn),私人藏家之外,更吸引全世界博物館館長們前來“采購”,檔次之高,無與倫比。

有中國的媒體到今年的TEFAF上轉悠了一圈,心下疑惑,我們不是“世界第一藝術市場”嗎?藝術品拍賣的交易額已經超過美國,位居老大地位,但何以中國藝術家的東西在這里少之又少?繞場三匝,只發(fā)現(xiàn)一件當代的作品。至于大陸的畫廊或古董商,更沒有一家前來參展。

記者詢問TEFAF的主辦方,歐洲藝術基金會主席本·杰森。對方禮貌地回答,“中國的參展商還顯得比較年輕,盡管有來自北京的一些申請,但質量還沒有可靠的保證。”

比利時古董商Gisele Croes則毫不客氣,這位老太太直截了當?shù)赝虏郏骸八麄?中國收藏家)總是不付錢,而且大部分來看的中國人,對于藝術品本身,好像不如他們對這件物品值不值這個價有興趣?!?

在洋人眼里,中國藏家的形象是如此不堪,你也無法說這完全是誤解,我覺得與個別買家在外面的“驚人”表現(xiàn)難辭其咎。前幾年,已故法國著名設計師伊夫·圣洛郎收藏拍賣上,針對一件圓明園獸頭,某大陸買家采取所謂“愛國式拍賣”,其“拍而不買”的行徑就是國內人看了也大搖其頭,說實話這樣的“愛國” 適得其反。還有,2010年倫敦班布里奇拍賣行的一件乾隆粉彩轉心瓶,更像是中國人主演的一出鬧劇,估價從幾十萬英鎊躥升,在兩位大陸買家的拉鋸下,最后以5000多萬英鎊成交,合人民幣5.5億元天價。據(jù)說現(xiàn)場的賣主,那位英國女士激動得當場暈了過去。然后呢,照樣是“拍而不買”,拒不付款。買主開始 “躲貓貓”,委托人甚至親自跑到大陸來要債,低聲下氣,但終于無功而返。事情拖了兩年,東西在去年由邦瀚斯拍賣公司通過私下洽購的方式成交,傳聞價錢不到原先的一半。類似的糗事不在少數(shù)。真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中國藏家的“這鍋粥”,人家是怕了。

也許老外不了解,在我們里面的人看來,“中國式收藏”就像“中國式離婚”一樣,有許多不得已處。近年的房產限購令催生了許多“假離婚”,有人為多買一套房,甚至勸說七老八十的父母去民政局辦理離婚手續(xù)。同樣,“中國式收藏”的要點許多人不在收藏,不在藝術品的本身,關鍵是如何在忽悠中圈錢,在擊鼓傳花中順利脫手。在房地產限購令沒有出臺之前,古玩大佬們曾經“高姿態(tài)”地表示,我們就不要和普通老百姓們搶房炒房了,老板們應該投身藝術圈玩收藏,既高雅又賺錢,好像還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等等。這段貌似冠冕堂皇的理論背后,說穿了還是大家關起門來賭一把的意思。

不過話得說回來,那比利時老太太也不是省油的燈。Gisele Croes是歐洲著名的古董商,以販賣中國青銅器聞名,有“青銅女王”的稱號。大約二十年前,從長江三峽出土的一件精美絕倫的青銅搖錢樹,通過走私出境,最后就是她經手賣出去的,價格高達數(shù)百萬美元之巨。記得此事當年引起國內輿論嘩然,并遭到中國官方的強烈譴責。明白了這層關系,不管她的屁股干不干凈,不管我們爭不爭氣,要我們千里迢迢去TEFAF現(xiàn)場,掏160萬歐元,買回一件老祖宗的商代銅鼎,那種感覺不是“憋屈”兩字形容得了的。反正,買不買都讓人心里不爽。

免責聲明
標簽:歐洲古董藝術博覽會    TEFAF    中國藏家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奢華私語 時尚衣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