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要評選2012年中國最火的紀錄片,非《舌尖上的中國》莫屬,堪稱2012年的一個“社會現象”。它第一次把紀錄片變成了大眾參與討論的風尚現象。而本片導演陳曉卿,受邀成為了本次“你好,公民”癸巳·瀟湘風尚大典的專業(yè)評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陳曉卿坦言,他所理解的“風尚”就像一次飯局,各種人的各種意見爭鳴共處,最后還是會融合在一起,制造溫暖和樂趣……
[評委簡介]
“能做紀錄片人是件幸事”
即便《舌尖上的中國》在2012年爆紅,但觀眾中記住毛豆腐、記住諾鄧火腿的人,還是遠超過了記住“陳曉卿”這個名字的人。其實在“舌尖”之前,陳曉卿已經有20多部作品,還憑借《龍脊》和《森林之歌》等作品在國內和國際上獲過不少獎項。
此外,他還拍攝過一些歷史題材的作品,如《見證·影像志》《一個時代的側影》及文獻紀錄片《劉少奇》,都產生了不小影響。
在他看來,紀錄片更像一種生活方式。國內有很多優(yōu)秀的年輕紀錄片人,他們或許還肩負著其他職業(yè),并不完全靠拍攝養(yǎng)家糊口,但他們關注一個題材往往能夠非常長,一直堅持自己的視角為這個時代做著影像梳理。
“活在當下的中國,能做紀錄片人是幸事,周遭正經歷千年未有的變局,值得記錄的太多。”陳曉卿說。
他的點評
想看看《北正街》,想聊聊曠惠民
在瀟湘風尚大典“年度風尚網民”的入圍候選人中,有位叫“@陳實”的網友,是湖南大學大三學生,他和同學們一起在微博上傳了一部名為《尋找長沙人丟失的記憶——北正街》的紀錄片,受到本地網友追捧。這部時長14分44秒的紀錄片,全部用長沙方言講述。在北正街居住了62年的張爹爹面對鏡頭敘述過去,年輕的80后、90后也對即將拆去的老街有各自的回憶。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陳曉卿透露:他雖然不擅長表揚年輕人,但有興趣看看這部片子。做影像紀錄的人,或許有那么幾分相似:都接著地氣,都在記錄普通人的面貌,在為時代整理相冊檔案。
同樣吸引到他點評的,還有“年度生活家”的入圍候選人,紀實攝影師、2012年荷賽獲獎者曠惠民。曠惠民是湖南湘潭某國企的工會干部,獲獎作品是《毛澤東與故鄉(xiāng)人》。他每年都數十次往返湘潭與韶山,對毛澤東主題的拍攝開始于1993年,20年來一直堅持用最質樸的紀實手法記錄。“長期關注一個事件一個生活環(huán)境,并把它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陳曉卿說,曠惠民所做的事情,傳遞了時間的重量。
他的理解
風尚不是特立獨行,更不是盲從
陳曉卿本身就是個好吃之人。他的手機里,有無數張自己拍的美食照片,還有北京乃至全中國好幾百家餐館的“數據庫”——地址、電話、招牌菜等等。
在他的美食專欄里,不吝用最動情的溢美之詞推薦平民美食,比如螺螄粉、牛肉面或肉夾饃。他曾經受邀為一個明星餐廳評比作推薦,就按個人喜好推薦了,沒過幾天主辦方打來電話:“我們去那個餐廳拍照,發(fā)現人均才20塊錢,你確認你推薦的是這家嗎?”
陳曉卿也愛組飯局,“老男人飯局”在京城媒體圈里頗有名氣,參與者包括《讀庫》主編老六、《三聯生活周刊》的王小峰、作家兼出版人楊葵、微博名人王小山等等。他們聚在胡同深處的小館子吃飯喝酒,不聊工作,“純粹相互擠兌”,同時“琢磨些有趣的事情,想些終極無法解決的事”,從中獲得溫暖與樂趣。
“飯局是一種交流,與美食沒多大關系,各人吃各人的,都有自己的愛好。”陳曉卿告訴記者,這就跟他理解的“風尚”二字類似,是和而不同的各種觀念相處在一起。風尚不是特立獨行,也不是盲從眾人。
( 來源:瀟湘晨報 記者/張瑩長沙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