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氏實本》——1998年高波受托為貝聿銘完成的一本書”主題藝術展開幕

大馬
大馬
2019-05-20 10:59:31
來源:風尚中國

他,被視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最后的大師”,以102歲高齡穿越了一整個世紀,鑄就了無數(shù)傳奇。他是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世人尊稱他“貝老”。


斯人已乘黃鶴去,先生千古,建筑猶存。


5月17日,“《貝氏實本》——1998年高波受托為貝聿銘完成的一本書”主題藝術展在北京東風藝術區(qū)開幕,以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致敬大師。

PTA創(chuàng)始人陳思奇和SGA創(chuàng)始人Mr. Sergio Giocondi


開幕式上,意大利著名建筑設計師、SGA設計公司創(chuàng)始人Sergio Giocondi先生在致辭中說,“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貝聿銘先生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建筑師,他把中西文化十分完美地結合,用最簡單、最基本的元素,創(chuàng)造出了最美的建筑。今天的展覽,大家不僅能看到貝聿銘先生在建筑的規(guī)劃、細節(jié)上如何處理,更多的是欣賞他將建筑變?yōu)閭ゴ蟮乃囆g?!?


展覽執(zhí)行策展、承辦方致晨軒空間藝術總監(jiān)王曉沫女士在致辭中引用了木心先生的一段話——“我曾見過的生命,都只有行過,無所謂完成”,她說,“貝老的一生在木心先生眼里,應是‘已經(jīng)完成了的’。藝術是一種純粹的感覺,審美也只存在于純粹之中。無論建筑還是藝術,都是靈魂的表達,致晨軒一直致力于將文化和藝術之美傳遞給大眾?!?


著名藝術家李津先生也來到開幕式現(xiàn)場,這位貝老的忘年交,與他一樣愛好美食,他們的藝術理念有著諸多共鳴。李津與大家分享了他與貝老的結緣和交游,他說,“雖然心情很悲痛,但以這樣一個展覽的形式送別貝老是非常溫馨的,這不是策劃。貝老對我的啟發(fā)非常大,他的視野很寬,雖然他離開我們了,但他的作品有著巨大的穿透力,對未來的影響是無邊界的?!?


展覽主辦方集致機電總經(jīng)理李慧剛為到場的嘉賓詮釋了本次展覽的主題,以及貝聿銘先生作品中、藝術家高波拍攝和設計中的“密碼”,“高波老師能打動這位建筑大師,就在于這些細節(jié),就在《貝氏實本》這本書里?!?


【關于展覽】


受 托


1997年,貝聿銘邀請藝術家高波為他拍攝告別建筑生涯的畫冊,貝老希望他的作品是通過一雙東方人的眼睛去重新審視,通過藝術的方式去重新表現(xiàn)的。15天,6個國家,高波接受這一重托,如約完成對貝老建筑代表作品的拍攝,并設計編輯制作成限量500本的《貝氏實本》(I.M.PEI Essences)紀念性畫冊。


藝術家高波拍攝盧浮宮金字塔,1997年

致晨軒文化在展


在隨后于巴黎盧浮宮舉辦的“貝聿銘80壽辰暨正式退出職業(yè)建筑師”紀念活動上,這本書作為珍貴的禮物贈送給了參與活動的政要嘉賓。此后,這部館藏級作品還榮獲了1998德國“世界最美的書——德國教科文組織委員會獎”。

《貝氏實本》線裝善本,1997年

致晨軒文化在展


鄉(xiāng) 愁


貝聿銘投身建筑事業(yè)70年,作品遍布全球,在他的一生中,一直在進行身份與自我認知的對撞、文明與文化的交流,面臨著心靈深處“從何而來,向何處去”的思索。他曾說:“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F(xiàn)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很怪嗎?我給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內(nèi)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這印記成為一抹淡淡鄉(xiāng)愁,入筆入心。于是,獅子林中的回環(huán)曲折、少年時代上海的鐵橋,成為他設計的靈感源泉;太湖石的“自由美”和養(yǎng)石人與大自然“聯(lián)手”的如琢如磨,成為影響他人生觀和設計哲學的重要存在。


或許正如他自己所說:Soochow set the direction for me(蘇州為我指引了方向)。


此間種種,不說,卻早已融入貝老的生活,成為藝術家捕捉到的,他對家鄉(xiāng)的精神回歸——貝老在紐約的庭院中太湖石的局部特寫,朦朧中有落梅影里的江南;“用時光打磨佳品”,也成為貝老建筑創(chuàng)作的畢生追求。


造 境


如太湖石這樣的“有故事”的細節(jié),書中不勝枚舉,本次展覽將其一一呈現(xiàn)。展品包括《貝氏實本》線裝善本原件、藝術家高波拍攝素材原件、圖書設計手稿原稿、貝聿銘設計手稿等,皆為從未公開展出過的珍貴資料。

《貝氏實本》設計手稿,1997年 

致晨軒文化在展

香港中銀大廈,1997年

致晨軒文化在展

《貝氏實本》及獲獎證書,1997年

致晨軒文化在展


鏡頭下,不只是建筑,而是藝術家和設計師的靈魂居所。高波將攝影和設計以建筑的語言重新“搭建”,塑造了屬于他自己的語言,以獨特的的視角,發(fā)現(xiàn)、解構、創(chuàng)造,光影之虛實濃淡,景象之豐簡繁復,呈現(xiàn)出別樣的意境。



如此“造境”,對建筑來說不啻為一次新生,對大師來說是無言的剖白。觀者在混凝土、光影、幾何體所形成的優(yōu)美韻律間,聆聽這一場“對話”。

著名藝術家宋永平 

左起:藝術市場專家劉皓,藝術鑒賞家馬躍,慈弘基金會理事長趙靜,資深策劃人梁利文

青年畫家于東照


因為一場意料之外的分別,和眾人對于藝術意料之中的熱愛,令這場相遇凝注了復雜情感。待喧囂漸漸隱去,回望撿拾這一幕幕或濃墨重彩,或細膩雋永,或簡樸純粹的林林總總,在這些足以驚艷時光的建筑前駐足,相信世人會銘記他的名字,貝聿銘!

開幕式主持人王盈



【關于藝術家】

高波,獨立藝術家,198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1990年旅居法國簽約巴黎VU視覺圖片社和VU畫廊,2002-2009年成立了BoARCHI建筑設計事務所從事建筑設計,現(xiàn)受聘執(zhí)教于 Le Fresnoy法國國立當代藝術研究院。


他首次提出“裸思主義Laostism”藝術哲學概念,其美學理念在世界范圍內(nèi)有廣泛影響力,作品涉及影像、影像裝置、綜合材料和行為藝術等領域。


高波曾獲得“1989全國彩色攝影大獎賽”一等獎(哈蘇相機獎)、1989年第一屆法國佩爾尼昂“VISA”國際攝影節(jié)一等獎(金眼睛獎)、德國“1998世界最美的書獎”和第九屆全國美展銀獎。他的作品受邀在國內(nèi)及法國、德國、比利時、西班牙、意大利、瑞士、瑞典、美國、巴西、英國、日本和韓國舉辦展覽。作品被博物館、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


個人展覽:


2018 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從FRESNOY到CITé DESARTS——高波藝術季》

2017-2018 法國巴黎歐洲攝影博物館《GAO BO高波|謹獻 THE OFFERINGS》作品回顧展

2015-2016 北京東京畫廊《THE GREATDARKNESS·黑系——從高波到 GB 影像裝置作品展

2014 韓國“2014大邱攝影雙年展,《裸思者的挽歌》綜合材料影像裝置作品展

2011 上海外灘美術館,現(xiàn)場實施有機藝術作品1 號《迷失的永恒》

2004 法國貝爾熱拉克BERGERAC市文化中心,《高波攝影作品展》

2003 法國 VU 攝影畫廊,《高波攝影作品展》;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jié),《逝去的肖像-雙重性系列之二》綜合材料影像裝置作品展

2001 西班牙加納利群島“攝影十一月”特內(nèi)里費國際攝影雙年展,《雙重性之一》攝影作品展

2000 西班牙國際攝影節(jié),《高波攝影西藏1993-1995》攝影作品展

1995-2000 在全球福納科FNAC攝影畫廊巡回展出,《高波攝影西藏1993-1995》攝影作品展(期間在法國、德國、西班牙、巴西、比利時及中國臺北等15個城市巡回展出)

1989 法國首屆佩爾尼昂國際攝影節(jié),《北京的春天》攝影作品展



此次展覽將持續(xù)至6月17日,由Harris Photo制作的精選巨幅攝影作品同步呈現(xiàn),供觀眾收藏。

 

歡迎蒞臨觀展。


展覽

《貝氏實本》——1998年高波受托

為貝聿銘完成的一本書

 

展期

2019/5/17—6/17

 

地點

北京市朝陽區(qū)東風藝術區(qū)南區(qū)NO.9


【后記】


建筑的靈魂是光。

——貝聿銘


貝老的靈魂何嘗不是一束光?世人皆說一代華人大師就此隕落,但作品和風格是他留給人世間的光。當一束光簇擁著另一束光,點點微光匯聚萬丈光芒,便是所謂“精神永存”。


大師已去,在他對于建筑藝術的極致追求和對世界建筑史的貢獻面前,語言似乎很乏力,但是你看到了嗎?他留給世人最美的建筑——筑于時間之上的那個靈魂。

 

免責聲明
標簽:貝聿銘    華裔建筑大師    致晨軒文化在展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nèi)容...
奢華私語 時尚衣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