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世紀之交,中國當代藝術參與全球對話,以及上海城市肌理轉變的歷史時刻。
UCCA Edge空間現場,攝影:朱迪。
“激浪之城:世紀之交的藝術與上?!闭褂[現場,UCCA Edge,2021。
2021年5月22日至7月11日,UCCA Edge以展覽“激浪之城:世紀之交的藝術與上?!毙加谏虾U铰涑?,并對公眾開放。此次展覽將目光投向其所在的城市——上海,聚焦于中國藝術將自身納入全球當代藝術圖景的歷史時刻?!凹だ酥牵菏兰o之交的藝術與上?!眳R集了26位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的重要作品及近期創(chuàng)作。這些藝術家多與UCCA有著深厚淵源,其創(chuàng)作促成了中國當代藝術今日發(fā)展之面貌。本次參展藝術家包括馬修 · 巴尼、鳥頭、丁乙、房方、季瑞、安德烈·古斯基、何云昌、胡介鳴、黃永砅、威廉·肯特里奇、李昢、梁玥、倪俊、施勇、徐震、顏磊、楊福東、楊振中、余友涵、張恩利、張培力、張永和、趙半狄、鄭國谷、周鐵海和周嘯虎?!凹だ酥牵菏兰o之交的藝術與上?!庇蒛CCA館長田霏宇策劃。
“激浪之城:世紀之交的藝術與上?!闭褂[現場,UCCA Edge,2021。
2000年前后,隨著新興市場的發(fā)展、機構改革的深入和藝術家自發(fā)性組織的活躍,在即將躍身國際大都市的上海涌現出一系列推動藝術傳播與提升藝術影響力的展覽,這些展覽體現并擴展了實驗藝術呈現的可能性。從工廠倉庫到公立美術館,從尚未開業(yè)的購物中心到重大國際峰會的開幕式,新的藝術在上海各處生根發(fā)芽。20年后的今日,“激浪之城:世紀之交的藝術與上海”將自身置于這座城市多元化國際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之中,通過對推動中國藝術發(fā)展邁入重要節(jié)點,促成彼時上海獨特藝術生態(tài)形成的重要作品的呈現,以及與反映上海當下全球化發(fā)展作品之間的對話,對上海城市的疾速變化與當代藝術的蓬勃發(fā)展進行審視。2007年,UCCA北京的開館展“’85新潮:中國第一次當代藝術運動”由費大為策劃,展覽根據彼時的歷史背景明確了UCCA這座藝術機構的定位,本次展覽則是對這一開館展傳統(tǒng)的延續(xù)。時至今日,再次回望這些藝術家及其貢獻,既可以審視這座城市和文化生態(tài)發(fā)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更為了理解上?!@座位于全球藝術前沿的中國城市所蘊含的開創(chuàng)精神。
“激浪之城:世紀之交的藝術與上?!闭褂[現場,UCCA Edge,2021。
黃永砅(1954—2019,生于廈門)的裝置《沙的銀行,銀行的沙》(2000)復制了1923年位于上海外灘的匯豐銀行總部的建筑外觀,在2000年上海雙年展上,這座緩慢崩塌的巨大沙子雕塑曾占據了昔日上海跑馬總會,即當時的上海雙年展主展場——上海美術館的中心大廳。21年后,這件裝置的重建回溯了世紀之交的上海巨變,也重新審視著嶄新社會背景下時間與權力的流動消長。建筑師張永和(1956年生于北京,現生活工作于北京)的《5×11 米生活》基于2000年上海雙年展“都市實驗室”單元展出的作品,此次根據UCCA Edge的展廳空間特別創(chuàng)作,以真實比例展現了上海典型弄堂的生活空間。
黃永砅,《沙的銀行,銀行的沙》,2000 ,沙、水泥,350 × 600 × 430 cm 。管藝當代文獻館收藏,致謝沈遠 ?!凹だ酥牵菏兰o之交的藝術與上海”展覽現場,UCCA Edge,2021。
2000年上海雙年展首次邀請外國藝術家參展,也是馬修·巴尼(1967年生于舊金山,現生活工作于紐約)在中國的首次亮相,此次馬修·巴尼在UCCA Edge展出了其新近創(chuàng)作的水鑄雕塑《凱佩拉》(2016/2021)。在這件作雕塑品旁邊則是其蝕刻電鍍銅版系列作品。
馬修·巴尼,《凱佩拉》,2016/2021,鋅澆鑄雕塑,185.4 × 177.8 × 165.1 cm。圖片由藝術家與格萊斯頓畫廊(紐約、布魯塞爾)提供。
同樣也曾參加2000年上海雙年展,并展出作品《影子列隊》(1999)的威廉·肯特里奇(1955年生于約翰內斯堡,現生活工作于約翰內斯堡)此次展出的新影像作品《女預言家》(2020)延續(xù)其一直以來對記憶和行進與列隊主題的興趣。這些藝術家此后都在北京UCCA舉辦過個人的重要展覽:如2008年的“占卜者之屋:黃永砅回顧展”,2012年的“張永和+非常建筑:唯物主義”,2015年的“威廉·肯特里奇:樣本札記”,以及2019年的“馬修·巴尼:堡壘”。
威廉·肯特里奇,《女預言家》(靜幀),2020,單頻彩色有聲高清影像,9分59秒。
曾經于2000年上海雙年展首次亮相的還有李昢(1954年生于韓國榮州,現生活工作于韓國首爾)的《頌歌》(2000/2012)和安德烈·古斯基(1955年生于德國萊比錫,現生活工作于杜塞爾多夫)的《上?!罚?000)。《上?!肪劢褂诋敃r上海新近落成的標志性景觀之一——金茂大廈,在展現當時新建金茂大酒店開放式中庭同時,將鏡頭對準其內在的中空,而非外部令人聯想到資本的金碧輝煌。
安德烈·古斯基,《上?!罚?000,噴墨打印,308 × 205 × 6.2 cm。圖片由藝術家、VG Bild-Kunst與施布特 · 瑪格斯畫廊提供。
對參加2000年上海雙年展外圍展“不合作的方式”主要藝術家作品的再次呈現,為回望和解讀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的重要時刻提供了新的線索。當上海雙年展于城市另一端舉辦的同時,何云昌(1967年生于云南梁河,現生活工作于北京)將與上海城市命運息息相關的蘇州河作為自己行為表演的現場,正如他的作品《上海水記》(2000)所記錄的那樣,藝術家以重復和徒勞的勞作將肉體的痛楚與河流和城市的漫長歷史相融。
何云昌,《上海水記》 ,2000,行為表演照片,126 × 180 cm。時間:2000年11月3 日,地點:上海 蘇州河過程:何云昌在蘇州河下游取10噸水運往上游5公里處, 再把10噸水倒回河里——讓10噸水重新流淌5公里。
丁乙(1962年生于上海,現生活工作于上海)此次展出的三幅繪畫作品《十示》(2000)追蹤展現了他從位于蘇州河邊的工作室望出去所看到的繁華城市景象。丁乙當時的工作室是2000年上海雙年展外圍展“不合作方式”的展出空間之一。這幾件作品不僅標志著藝術家在風格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也記錄了當時上海市區(qū)由于燈光亮化工程的全面實施,高架裝飾燈和廣告霓虹燈數量的增加而變得越來越明亮的城市特征。
丁乙作品在“激浪之城:世紀之交的藝術與上海”展覽現場,UCCA Edge,2021。
回望2000年左右,上海新一代的藝術家開始在城市中尋找機會舉辦展覽,如上海雙年展的外圍展“有效期”(2000)和“孿生藝術展”(2002)。以上海城市鋼鐵叢林為背景,楊福東(1971年生于上海,現生活工作于上海)的《天上,天上,茉莉,茉莉》(2002)描繪了年輕戀人宣告對彼此的依戀和對未來憧憬的夢幻景象。相比之下,梁玥(1979年生于上海,現生活工作于上海)的《麥盲》(2003)則在主觀想象和似乎遙不可及的希望之間徘徊。
楊福東,《天上,天上,茉莉,茉莉》,2002,3頻彩色有聲影像,18分鐘,音樂 : 林笛、蘇勇。“激浪之城:世紀之交的藝術與上?!闭褂[現場,UCCA Edge,2021。
徐震(1977年生于上海,現生活工作于上海)在本次展覽上重演其2002年的行為表演作品《3月6日》,再次表達了他對沉默世俗的反抗,一如他在作品《喊》(1998/2005,2021剪輯)中,其充滿挑釁性的行為既是對自身存在感的宣言,也是對周遭人物關系的試探。
徐震,《喊》,1998/2005,2021剪輯,單頻彩色有聲影像,15分19秒?!凹だ酥牵菏兰o之交的藝術與上?!闭褂[現場,UCCA Edge,2021。
楊振中(1968年生于杭州,現生活工作于上海)的作品《消毒》雖創(chuàng)作于稍晚的2015年,卻直接延續(xù)了其2000年展出的作品《我會死的》所探討的主題。在作品《消毒》中,身份職業(yè)各異的城市男女在鏡頭前發(fā)泄憤怒,在10倍慢動作靜音拍攝下,屏幕中人物的行為在觀眾的注視中異化為怪異的舞蹈。包括鳥頭和季瑞在內的藝術家的攝影作品則同時捕捉到了上海城市的時代變遷。鳥頭(宋濤,1979年生于上海;季煒煜,1980年生于上海;現都生活工作于上海)此次展出的是其標志性作品之一——《鳥頭世界2019-1》,這組上刻有“青春”二字的攝影拼貼作品出自鳥頭正在進行的項目:用鏡頭持續(xù)記錄21世紀初浦東某后工業(yè)街區(qū)的改變。
季瑞(Greg Girard),《魅影上海:華山路上的房子,北立面》,2006,收藏級噴墨打印。
季瑞(1955年生于溫哥華,現生活工作于溫哥華)“魅影上?!毕盗校?001-2006)中的5幅作品聚焦于因城市發(fā)展即將被夷為平地的老舊街區(qū)上最后堅挺的“釘子戶”。顏磊(1965年生于河北廊坊,現生活工作于北京)“第五系統(tǒng)”(2004)系列中的7幅畫作隱晦地探討了在新興財富將創(chuàng)造力與商業(yè)價值結合的趨勢下,上海與中國其他地區(qū)藝術家所面臨的新選擇與挑戰(zhàn)。顏磊曾于2003年深圳國際當代雕塑展上展出過同名裝置作品,而那次展覽的共同策展人正是2000年上海雙年展的策展人侯瀚如。
顏磊,《第五系統(tǒng)》 ,2004,布面丙烯,120 × 90 cm。
千禧年標志著中國藝術發(fā)展進入了一個重要節(jié)點,而房方(1977年生于北京,現生活工作于北京)在擔任中央電視臺《美術星空》制片人期間拍攝的紀錄片,記錄了2000年上海雙年展這一中國當代藝術史的重要事件,為千禧之交中國嶄新而活躍的藝術氛圍提供了珍貴記錄與寫照,觀眾從中能以最直觀的方式感受到當時中國當代藝術發(fā)軔的勢頭。此時,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涵蓋了多種媒介,并對作品的材質與體量大小展開探索,以回應人類步入世紀之交,面對經濟與科技快速發(fā)展新時代所產生的好奇、恐懼、焦慮與期待。鄭國谷(1970年生于廣東陽江,現生活工作于陽江)的長期系列作品《公元兩千年,再銹兩千年 No.11》(1999-2008)抒發(fā)了藝術家對千禧年的焦慮,他用銅澆鑄現成消費品的包裝瓶,使得它們比人類留存在世的時間更久。
胡介鳴,《1999-2000傳奇》,2000,裝置,膠片、鐵架、尼龍線、藍色射燈、揚聲器、CD播放機,尺寸可變?!凹だ酥牵菏兰o之交的藝術與上?!闭褂[現場,UCCA Edge,2021。
基于UCCA Edge的展廳空間,胡介鳴(1957年生于上海,現生活工作于上海)重新制作了其2001年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首次展出的作品《1999-2000傳奇》。在這件作品中,藝術家用在世紀之交24小時內收集的龐大圖像和數據構建了一座信息矩陣,對今日現實世界或將被數字世界而取代做出了預示。李昢的《頌歌》(2000/2021)在喚起人們對千禧年懷念之情的同時,也表達了其對科技時代烏托邦隱含危險的思考:如果現代生活在變得舒適的同時帶給人類的是焦慮,而非歡樂,那又如何?
施勇,《月色撩人》 ,2002,音頻裝置,上色玻璃鋼雕塑、布料及扣子等紡織材料、 透明玻璃鋼裝置、熒光燈管、音響、DVD 設備等,186 × 142 × 307 cm。
在此時期,施勇(1963年生于上海,現生活工作于上海)開始在諸如《月色撩人》(2002)和《“引力”——上海夜空》(2003-2004)的作品中,試圖探究都市幻象背后的現實成因,張恩利(1965年生于吉林,現生活工作于上海)則從奔放感性的表現主義轉為內斂于日常事物中的自我探尋與文化深思。作為2000年上海雙年展的參與者周嘯虎(1960年生于江蘇省常州市,現生活工作于上海)在之后十年里用陶土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定格動畫作品,其“圍觀”系列(2003-2005)和“詞語鏈”系列(2010)通過對日常生活場景的陌生化揭示了權力在現實世界的各種表征。作為2000年前后,活躍于上海當代藝術家群體中的少數女性之一,倪?。?969年生于上海,現生活工作于上海)拒絕被貼上“女性主義”的標簽,以實驗性作品《傷》向女性無可避免的痛苦與幸福發(fā)出詰問,并拒絕向模式化的答案妥協(xié)。
倪俊,《金蘋果》 ,2002,收藏級噴墨打印。
對逝去美好的迷戀與對未來的渴望之間所蘊含的張力令藝術家與當下的對話充滿了活力。在張培力(1957年生于浙江杭州,現生活工作于杭州)的作品《祝你快樂》(1999)中,形色各異的人用不同聲調演唱《生日快樂》歌,這情景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看來都像透著一絲烏托邦的意味。
倪俊,《金蘋果》 ,2002,收藏級噴墨打印。
隨著新千年的到來,20世紀80年代便以抽象畫作聞名,作品曾在1989年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中展出的余友涵(1943年生于上海,現生活工作于上海)選擇繼續(xù)拼貼并帶有表現主義色彩的繪畫藝術實驗,本次展出的《黑色繪畫》(2000)便創(chuàng)作于這一時期。趙半狄(1966年生于北京,現生活工作于北京)在20年后的今天重新回訪了2000年上海雙年展的熊貓主題,以新裝置作品《熊貓20年》與年輕一代建立了對話。周鐵海(1966年生于上海,現生活工作于上海)的標志性作品《采購幸福/茁壯成長離不開教父教母的呵護》(1997)暗示了消費至上主義新時代的來臨或將成為時代變革的注腳。
“激浪之城:世紀之交的藝術與上?!闭褂[現場,UCCA Edge,2021。
展覽同期公共項目
在“激浪之城:世紀之交的藝術與上?!闭褂[期間, UCCA Edge每周末都將策劃和舉辦豐富多彩的公共活動。每周六邀請泛文化領域的學者和從業(yè)者,對展覽和作品進行跨越藝術的解讀,此外還將不定期舉辦藝術家分享對談與學者講座。展覽期間的每周日,一件特殊的參展作品將以行為表演的形式在展廳內全天呈現。所有活動均向公眾免費開放,需提前預約報名參與。詳細信息歡迎關注UCCA的官方網站、UCCA Edge的微信公眾號及UCCA的其他社交網絡平臺。
徐震,《3月6日》 ,2002/2021,行為表演。
贊助與支持
位于嘉華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盈凱文創(chuàng)廣場的UCCA Edge由紐約SO – IL建筑事務所擔綱設計,法國Coldefy & Assocaites建筑設計規(guī)劃事務所協(xié)助項目實施。
“激浪之城:世紀之交的藝術與上?!闭褂[由首席贊助汽車品牌DS提供慷慨支持。感謝多樂士提供的獨家墻面解決方案,以及MOLESKINE的特別支持。
DS品牌與UCCA Lab再度聯手,以來自巴黎原汁原味的DS 3為靈感源泉,UCCA Lab特邀藝術家與DS 3共同開啟法式美學與先鋒藝術多元對話,并帶來五款高定藝術涂裝。
值此次新館落成對公眾開放之際,UCCA還攜手全球知名文具品牌MOLESKINE,共同推出UCCA & MOLESKINE聯名筆記本,筆記本中特別印有紐約SO – IL建筑事務所聯合創(chuàng)始人、首席建筑師劉靜的UCCA Edge設計手稿,以此紀念UCCA Edge落成的歷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