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失傳于梅多克地區(qū)
作為卡本內(nèi)家族(Cabernet Family)成員之一,佳美娜原產(chǎn)于法國吉倫特?。℅ironde),是歐洲最為古老的葡萄品種之一。18世紀時期,佳美娜在法國波爾多(Bordeaux)的梅多克(Medoc)地區(qū)廣泛種植,用于釀造顏色深濃的紅葡萄酒或與其他葡萄混釀。值得一提的是,佳美娜曾與品麗珠(Cabernet Franc)同為當時波爾多聲名顯赫的葡萄品種。
1867年前后,葡萄根瘤蚜蟲病(Phylloxera)在整個歐洲地區(qū)蔓延,幾乎重創(chuàng)歐洲所有的葡萄園,佳美娜在此影響下也幾近滅絕。由于佳美娜葡萄藤的根部容易感染病害,且佳美娜很難進行嫁接移植,再加上其在波爾多潮濕寒冷的天氣狀況下開花困難,產(chǎn)量較其他的品種低很多,佳美娜逐漸被梅多克甚至整個歐洲地區(qū)的葡萄種植農(nóng)們放棄。隨后的100多年間,佳美娜被公認為已經(jīng)滅絕,卻不料事情還有轉(zhuǎn)機。
2. 驚現(xiàn)于梅洛葡萄園
在1994年之前,智利當?shù)睾芏嗳苏J為葡萄園中種植的佳美娜便是梅洛。盡管他們所認定的“梅洛”比其他地方所種植的梅洛成熟較晚,但人們也只是以為它適應了智利的風土條件。
1994年11月24日,法國葡萄酒學者讓-馬里亞·伯瑞斯科特(Jean-Marie Boursiquot)與釀酒師克勞德·瓦拉(Claude Valat)在仔細研究了葡萄樹的葉片形狀并進行一系列的DNA樣本檢測之后,他們認定這個葡萄品種根本就不是梅洛,而是一種曾生長在波爾多地區(qū)的、已失傳100多年的珍貴葡萄品種佳美娜。
此后,科學家們經(jīng)過分析論證,最終得知早在19世紀50年代,智利的葡萄種植者們便將法國的佳美娜葡萄藤引進智利種植,但當時誤以為是梅洛葡萄藤。葡萄根瘤蚜爆發(fā)之后,法國的佳美娜滅絕,而智利由于遠離歐亞大陸、不受根瘤蚜蟲病危害,當?shù)卣`種植的佳美娜葡萄藤也得以幸存。
3. 在智利大放其彩
智利可謂是佳美娜葡萄曲折經(jīng)歷的分水嶺。
自智利所種植的“梅洛”被確認為佳美娜之后,智利的酒莊或葡萄種植農(nóng)們便開始重視佳美娜的栽培和釀造。佳美娜在智利的種植面積,由原先的幾十公頃,到2015年迅速上升至10,000公頃,特別是在溫暖的地中海氣候地區(qū),佳美娜的種植十分廣泛。
如今,智利已成為佳美娜品種的新基地,世界上90%的佳美娜均出產(chǎn)自智利。盡管在其他地區(qū),佳美娜的種植較少,但在意大利、法國、新西蘭和美國等地區(qū),也能找到日漸復興的佳美娜的身影。
4. 挑剔又有魅力的“還珠”
佳美娜在生長過程中容易落花及坐果不良,要想生長至成熟的、可以釀酒的葡萄果串實屬不易。此外,精力旺盛的佳美娜總是在雨水充足或充分灌溉時長出過于茂密的葉子,這容易消耗葡萄藤的養(yǎng)分、遮擋光照,果實的濃郁度和含糖量也較難凝聚。佳美娜的根部易受感染,因而葡萄種植農(nóng)們在栽種佳美娜時,往往需要耗費較大的心力和勞力去看護佳美娜。種種看來,佳美娜還真是一種“挑剔”的品種,但這卻不能抹殺了佳美娜的魅力。
用佳美娜所釀造的葡萄酒與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梅洛葡萄酒相似,有著深紫紅色的酒液色澤,散發(fā)出深色或紅色莓果、青椒和香料的香氣,帶有番茄、草本、藍莓和煙草等風味。不過,佳美娜葡萄酒中的單寧質(zhì)地較為柔軟緊致,單寧含量比其他兩者稍少一些,口感順滑,適合夏季單品,餐酒搭配時也比較容易就餐。若佳美娜達到一定的成熟度,且其產(chǎn)量能得到有效控制,佳美娜可以釀制出極為優(yōu)質(zhì)——集梅洛的魅力和赤霞珠的結構于一體的葡萄酒。
常人道,好酒須有好故事,“還珠葡萄”佳美娜的失而復得,實為每次品嘗佳美娜葡萄酒時談及的一段傳奇佳話。如今,佳美娜已重現(xiàn)22年。這22年間,葡萄栽培者們對栽種佳美娜的不斷堅持和改善種植技術,釀酒師們對釀造佳美娜葡萄酒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塑造,正使得這顆明珠拂去灰塵,漸放耀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