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桶內(nèi),桶在窖內(nèi)。
葡萄酒的休眠化蝶術(shù)
任何酒在制作的過程中,都要經(jīng)歷一個藏的階段,或者可以叫“培養(yǎng)”。掰指算來,地球上的酒大多都必須走過或桶或壇的窖藏關(guān)。有句諺語說得好,“沒有葡萄酒的日子就是沒有陽光的日子”,西方人眼里的葡萄酒其實就像中國的黃酒、白酒,在日常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所以國外飲葡萄酒普通得很,只是到了中國,葡萄酒普及得還不夠,常常被涂上神秘的色彩。
號稱可以讓生活陽光化的葡萄酒,其實它的整個釀造過程幾乎是在不見陽光的空間完成的。經(jīng)歷辛苦艱難的歷程后,葡萄酒終于可以進入橡木桶中休憩了。酒在桶內(nèi),桶在窖內(nèi),酒窖內(nèi)數(shù)以千記甚至萬計的木桶呈列在眼前時,其壯觀的感覺,如果開玩笑地說,幾乎如同兵馬俑陳列室。如今許多酒廠都進行了現(xiàn)代化的改造,記憶中的潮濕陰暗、昏暗不明,斑駁、苔癬幾不復存在。不管怎樣,看似安靜的空間,其實每個桶中都在默默經(jīng)歷“化蝶”的過程。萬物有生命,橡木桶也不例外,即便被緊箍如斯,依然承載著酒液與外界交互的重任,它將微量的空氣輸入桶中產(chǎn)生適度氧化效果,適度不是過度,過猶不及,這也是中國古代哲學一早指明的。橡木桶一分一分地將自身的功力─香氣 丹寧酸及多酚等貢獻給了酒液,2~3年的時間,就可以初步成就葡萄酒的大體了。如同一個冬眠周期,葡萄酒液在此期間睡而不僵,醒來時就幻化成瓊漿玉液。
學會用橡木桶來提香,實在是近百年發(fā)生的大事記之一。在此之前,即便是浪漫的法國人也只是將橡木桶作為運輸工具之一。比較起來,法國產(chǎn)區(qū)出品的橡木桶香氣含蓄,而美洲地區(qū)的橡木桶香味奔放濃烈,果香濃郁;荷蘭人發(fā)明的橡木桶用硫熏的烤術(shù),使得橡木桶成了一個改邪歸正的好孩子,驅(qū)除了木材本身的微生物后,它再也不會破壞酒的品質(zhì)了。單純是做好事,形象地來說就如同時下流行的煙熏妝,賦予了葡萄酒特殊的口感刺激。于是經(jīng)過2~3年浸潤的葡萄酒自然也具備不同的香味,需要記得的是,要盡量避開只以橡木片來提香的葡萄酒,請相信,那基本上不是佳釀的精髓。
如果說葡萄酒會變成醋,那并不是戲言,在17世紀以前的歐洲,這是家常便飯。一切都源于陳釀的溫度,葡萄酒實在是需要精準控制的液體,即便是暫時的休息,遇到過高溫度時,醋酸菌便活躍起來,好好的一桶酒待到2年之后開桶時,已然成了一桶醋。這可好,酒商馬上更換招牌成了醋商。傳統(tǒng)中認為地下酒窖的溫度一般在13度左右,總之20度以下的溫度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溫度亦不能過低,否則葡萄酒中的鹽分會在“睡眠”過程中慢慢析出。濕度的控制在80%左右是最為得當與理想,一般地下酒窖是最天然的絕佳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