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行的消費者正在避開那些虛張聲勢、隨處可見的品牌
但這些還不夠老練的奢侈品購買者面臨著諸多拷問:最貴的牌子就是最好的嗎?明顯的Logo是俗氣的標志嗎?低調含蓄是好品味,而“Bling-Bling”是壞品味嗎?近期,一個觀點在奢侈品界引發(fā)了爭議:中國大陸消費者的口味正在急速改變。在這個富裕的、渴求著時尚的、成長型的細分市場中,懂行的消費者們正在避開那些虛張聲勢、隨處可見的品牌。他們對“Bling-Bling”的興趣也在降低;消費者的品味日益成熟,他們試圖在生活中尋找更優(yōu)質的東西——藝術、美酒、異域旅行以及低調的優(yōu)雅。
保守派:中國人會俗氣下去的
市場調查公司Mintel中國區(qū)首席調查員Paul French說:“有人誤以為中國消費者都很成熟了,把這些人的名字和地址報上來好嗎?不明智的購買行為仍普遍存在。即使他們開始學習品酒,但仍處在對西方品味的盲目效仿和對金錢的炫耀當中。”上海一檔網絡脫口秀節(jié)目“Thoughtful China”的高級創(chuàng)意總監(jiān)P.T.Black認為,長時間以來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習慣通過西方視野去尋找一種“Bling-Bling”的元素。究其原因,是由于社會關系和權力結構的混亂。“‘Bling-Bling’是一種意圖占領制高點的美學批評。”Black說,“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這種批評是由發(fā)達國家加諸中國的,又由一部分中國人加諸另一部分中國人之身——里頭藏著多重誤讀。這個國家的文化等級仍舊森嚴,每一個群體的審美意識都由核心權力在驅動。”
不同社會圈子的每一個成員都在定義自身、自身在圈子里的地位、自身與圈外人的關系。奢侈品購買和著裝風格就是一個重要的信息交流路徑。Black說:“在中國人的美學觀點里,‘Bling-Bling’式的珠光寶氣是一種重要傳統(tǒng)。背后潛藏的問題是:財富和權力的關系是什么?美學現(xiàn)象和支撐它的深層力量是什么?在我看來,中國人會長期俗氣下去的。”
改良派:中國人渴望布爾喬亞式的審美觀
在北京現(xiàn)代藝術品銷售顧問Matthew的眼中,情況完全不同。他承認許多人還沒有像西方藝術品顧客一樣建立成熟的品味與眼光,但這不是重點。“當前中國的經濟收入分層嚴重,富人都是新富,對外開放還不足半世紀。而在過去的200年間,文化一度變得無足輕重。中國人對文化很饑渴,所以一開始饑不擇食。”
但隨著財富的積累和社會地位的改變,中國人品味已經發(fā)生變化,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彌補過去的缺失。“中國人,大多數(shù)熱愛藝術,”Matthew說,在過去的50年里,他們對美的向往被壓抑得太久了,“雖說是大規(guī)模開放了,但他們沒有經歷任何的藝術教育。當他們跌跌撞撞地走進畫廊,我得對他們說:‘這是畢加索,這很重要’。就像一種電擊,但他們需要。”Black也認為Bling-Bling的元素開始變得更“柔和”了。中國人的消費觀體現(xiàn)在更謹慎的方式中:優(yōu)質的服裝,珍藏的白蘭地,一張畢加索。他們缺乏,但渴望著布爾喬亞式的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