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M 經(jīng)典老牌復興的成功之道

阿榮
阿榮
2013-09-28 00:15:30


  2005年,在亞洲奢侈品行業(yè)擁有崇高地位的金圣珠(Sung Joo Kim)女士買下了MCM,就此又一次改變了這個品牌命運。金圣珠創(chuàng)辦的Sungjoo Group擁有Yves Saint Laurent、Gucci、Marks?。pencer等品牌的韓國代理權,是她將很多歐洲品牌帶入了亞洲,而MCM可能是她最值得驕傲的一次引入。

  買入MCM這個品牌之后,金圣珠找來德國設計師Michael Michalsky擔任創(chuàng)意總監(jiān),同時改名為Mode Creation Munich,開啟了品牌復興之路。首先在設計上,MCM延續(xù)了創(chuàng)立之初的一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比如注重手工藝,講究材料,這些都是皮具品牌成功的不變真理。還有就是亞洲消費者對于品牌logo很注重,MCM在創(chuàng)立之初就在包包上布滿logo,正好迎合了這種市場需求,而且它的Logo設計也很好看。

  而在銷售方面,金圣珠本身就已經(jīng)具有相當豐富的奢侈品代理經(jīng)驗,她也在韓國打通了奢侈品的經(jīng)營渠道,因此再將MCM推到合適的銷售市場也顯得從容許多。在宣傳方面金圣珠也是很聰明,她充分利用韓流在亞洲的影響力,通過韓國影視樂作品的植入,和與韓國明星的合作,迅速讓粉絲們注意到了這個品牌,并跟風購買起來。韓流侵襲東亞、東南亞之時,MCM也隨著這股潮流到了這些國家。與此同時,金圣珠緊鑼密鼓地在這些國家也迅速開出MCM專賣店,好讓他們及時能夠購買得到。就這樣,MCM的銷售業(yè)績迅猛攀升。

  以類似的手法,MCM也擴張到了歐洲、中東和美國等地,短短幾年時間,它的店鋪已經(jīng)遍布全球。這時金圣珠當然也遇到了和當年Michael Cromer差不多的擴張問題,而且如今的MCM擴張更猛烈,緩沖的余地也更小。因為迅速火爆,MCM極高的可辨識度使得仿冒品猶如洪水般襲來,大街小巷都能見到MCM的假冒款,而且顧客在MCM的選擇余地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此發(fā)展下去,必然又要擊毀這個品牌。

  于是金圣珠又開始了新一步的改變。她任命瑞士設計師Adrian J。 Margelist為MCM的新任創(chuàng)意總監(jiān)。Margelist最早曾在倫敦Vivienne Westwood工作,后來在一家專為高檔定制女裝(包括Chanel和Givenchy)設計面料的公司Fabric Frontline工作。隨后,Margelist在總部位于香港的Esprit擔任服裝配飾設計全球總監(jiān),在那學到了大量的適用于亞洲市場及其它市場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這些經(jīng)歷都是幫助他在2008年到2010年之間,擔任MCM全球藝術總監(jiān)幫助品牌走紅的條件。如今讓他做創(chuàng)意總監(jiān),是在充分了解MCM品牌走紅歷程的情況下,尋求合適的改變出路。

  于是我們看到MCM首先在設計方面尋找突破口。他們推出越來越多不同的款式,和不同的系列,并且不在局限于表現(xiàn)品牌logo。他們也在嘗試當下流行的跨界合作。例如與澳洲藝術家Craig Redman合作推出的“上海系列”;與藝術家Craig Redman、Karl Maier合作,在包包上加入插畫元素,推出“Eyes on the Horizon”系列。即使在廣告的拍攝上,也嫌少讓我們見到過去常常強調的logo,更有大牌風范。至此,MCM完成了新一輪的形象改變,使得消費者對于他們品牌的好感度能夠繼續(xù)維持下去。

  品牌經(jīng)營是一個長久的過程,一時的勝利并不能代表永遠的勝利。再成功的品牌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都會被淘汰。MCM在成功的策略下復出,目前看來維持的策略也基本正確,這些都是奢侈品經(jīng)營者需要學習的。尤其中國人也很樂于收購歐洲一些時尚品牌,但是真沒有一個真正稱得上是成功的。

2 / 2
免責聲明
標簽:MCM    Michael Cromer Munich    奢侈品行業(yè)    金圣珠    Sung Joo Kim    品牌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奢華私語 時尚衣櫥